个人看法

RISC-V 架构主要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(简称伯克利)的 Krste Asanovic 教授、Andrew Waterman 和 Yunsup Lee 等开发人员于 2010 年发明。之所以发明一套新的指令集架构,而不是使用成熟的 x86 或者 ARM 架构,是因为这些架构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得极为复杂和冗繁,并且存在着高昂的专利和架构授权问题。

2016 年,RISC-V 基金会(Foundation) 正式成立开始运作。RISC-V 基金会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,负责维护标准的 RISC-V 指令集手册与架构文档,并推动 RISC-V 架构的发展。RISC-V 基金会负责维护标准的 RISC-V 架构文档和编译器等 CPU 所需的软件工具链,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随时在 RISC-V 基金会网站上免费下载(无须注册)。RISC-V 架构的目标如下:

1. 成为一种完全开放的指令集,可以被任何学术机构或商业组织所自由使用。
2. 成为一种真正适合硬件实现且稳定的标准指令集。

目前市面上ARM架构和英特尔x86架构分别在移动端和桌面端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。技术之外,ARM架构的收费授权模式与x86架构的封闭授权模式也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但无论IP收费还是IP封闭都存在较高的门槛,这使得越来越多的芯片研发企业转向了开源架构RISC-V,其开源性和易用性为芯片市场打开了另一扇大门。

由此可见RISC-V颇有一种屠龙少年的感觉,可是有没有想过如今的屠龙少年在若干年以后是否会变成恶龙呢?我想这是值得国内大厂思考的。国内企业在RISC-V上布局还是很重要的,甚至成为引领者,个人还是看好RISC-V的发展,这应该是中国在指令集层面摆脱国外限制的最佳选择。